溯过千年书卷,
华夏师道如长河奔涌,
先民以“夫子”“先生”“西席”之名,
将传道者的身影镌刻进文明的骨血。
我们以古典称谓为镜,
照见师道本源,
又以师徒共进为灯,
点亮传承路上彼此交织的星火。
古代“老师”的称谓都有哪些?
展开剩余92%对于“老师”这个称呼我们是非常熟悉,
“老师”在现代通常指教育工作者,
也用作对专业人士或有经验者的尊称。
但是你知道在古代“老师”还有哪些称谓吗?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师长”:含有视老师为尊长之义。
“师长”这一称呼最早在战国末期,
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
撰写的《韩非子·五蠹》中就有所记录。
“山长”:是历代对山中书院
主讲老师的称谓,
其出处源于《荆相近事》。
五代十国时期,蒋维东隐居衡山讲学,
受业者众多,蒋维东被尊称为“山长”。
此后,“山长”成为对老师的一种尊称。
元代时,
各路、州、府都曾建有书院,设“山长”。
明清沿袭元制,
乾隆时期曾一度改称“院长”,
清末仍叫“山长”。
废除科举之后,
“书院”改称“学校”,
“山长”的称呼废止。
长沙岳麓山下的“岳麓书院”
汉明帝刘庄当太子时,
曾拜桓荣为师。
登皇位后,
他对桓荣仍十分尊敬,
常到桓荣住的太常府内,
听桓荣讲经。
汉代席地而坐,
室内座次以靠西向东为尊,
汉明帝虽贵为皇帝,
仍然给桓荣安排坐西面东的座席,
表示对启蒙老师的尊敬。
此后,“西席”或“西宾”
就成了对老师的尊称。
“老师”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
或传授学术的人。
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齐襄王时,
而荀卿最为老师。”
荀子
元好问
后来,人们把教学生的人
称为“老师”。
如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
“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
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今朝师徒点亮传承路星火
今人沿用“师徒结对”之制,
让古老的授业仪式
在平等对话中焕发新生。
当《周礼》中的“师氏”
化作今日案头共研课题的伙伴,
当韩愈笔下“传其道解其惑”的单向指引,
蜕变为两代人互为灯塔的照见。
这条长河便不再只是历史的回响,
更成为一场跨越时空的共生实验。
我们以古典称谓为镜,
照见师道本源,
又以师徒共进为灯,
点亮传承路上彼此交织的星火。
在舟山海关监管五科,
同样也有一批优秀老师,
他们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
手把手为新关员系好“第一粒扣子”。
为海关青年指引前进的方向。
我们不但要埋头踏实干事,
更要抬头看天。
作为师傅的胡一鸣科长
经常对徒弟郑可威和唐菘说到:
“岱山县是大宗商品配置
枢纽建设的主战场,
在这片土地上我们海关人将大有可为,
抓住机遇,潜心深耕,厚积薄发,一鸣惊人。”
推动大宗商品储运基地和加工基地建设,
将海关工作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
为高质量发展蓝图增添一抹海关色彩。
师傅朱小华副科长在下班后,
常常与徒弟陈子逸讨论海关论文的选题:
“锚地船修监管服务”,
“新能源加注监管服务”,
“船员换班和行李物品查验
一站式监管服务”。
这些都是他们根据
海岛特点和特色产业,
迸发出的工作思路和写作灵感。
他们结合日常监管工作经验,
探究智慧监管的应用和推广,
用文字描绘出
未来智慧化监管发展的脉络,
用海关智慧为
舟山特色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师傅全胜江每次在登临船舶检疫过程中,
都会对徒弟何金泽强调本次登临检疫的要点。
船舱里的一只微小生物,
表单上的一处错误,
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他总是向徒弟叮嘱:
“要做好海关工作,
就必须做到时刻认真严谨,
不能放过任何一个蛛丝马迹。”
严守国门安全、筑牢安全屏障,
是他们师徒的心愿和使命。
这对师徒的工作往往讲究一个“快”字。
辖区内体量巨大的舟山绿色石化基地,
每当有油品、化工品进出口时,
作为师傅的童争会第一时间指导徒弟孙集
进行登记报检、打印标签、取样送检等操作,
全流程一气呵成、高效迅速。
师傅总是对徒弟说道:
“油品、化工品通关就必须讲效率,
节约企业通关时间和通关成本,
是我们海关监管服务的重中之重。”
从师傅的话语中徒弟深深地感受到了
海关工作的重要性和使命感。
进出口货物高效平稳通关,
成为他工作的目标和追求。
一对对海关师徒,
既是师徒,也是朋友;
既是同事,也是战友。
相互帮助,一同进步,
严守国门,共促发展,
携手同进,谱写辉煌。
发布于:北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