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最新发布的《2025年中国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亮出硬核成绩单,2020—2024年,城区地区生产总值由45.2万亿元增长到57.2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约6.1%;“千亿城区”从111个增至117个,年均新增15个“千亿城区”,这些数据印证了城区作为中国经济核心引擎的强劲动力。“十五五”的号角即将吹响,中国城区如何破浪前行?关键在于以需求为引领,以问题为导向,坚持协同治理、创新驱动、人产城共生,从四个方面推动城区发展转型升级。
首先,优化空间治理,从“单打独斗”向“协同共赢”转变。在区域发展方面,告别“一城独大”,拥抱城市群和都市圈。今年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指出“着眼于提高城市对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承载能力,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看当下,长三角、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领跑,成渝双城经济圈崛起,杭州、武汉都市圈多点开花,区域一体化如火如荼。“十五五”,要继续深化区域协同,打通基础设施“大动脉”,共享公共服务“一盘棋”,畅通人才资金“活水流”,构建开放协作的都市圈“共同体”。在城区内部,要优化空间结构,围绕人的需求,大力构建“15分钟公共服务圈”,统筹推动医疗、教育、文化、养老、文旅等公共服务更加便利可及,真正实现“家门口办全域事”,打造更宜居、更便民的城区环境。
其次,推动城市更新,从“基础保障”向“人城共生”转变。人与城,共生共融、生生不息。与城市增量开发阶段相比,城市更新阶段焦点从“土地、房子”转向具体而多元的“人”。“十五五”,要大力推动“全龄友好、全民友好”的城市更新,强调多元社会群体的参与权和积极性,形成自上而下规划与自下而上参与的良性互动。比如,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通过“党建引领”“小院议厅”“小巷管家”“社区专员”等模式,广泛组织公众参与,广泛发动居民参与决策和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幸福家园,让城市更新真正惠及每一位居民。
再次,增强创新策源能力,从“技术追赶”向“原创引领”转变。创新策源能力是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原始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从国产大飞机、国产航母等大国重器,到5G应用、“华龙一号”核电机组等标志性成果,我国科技创新策源能力不断增强。“十五五”,要继续加大科技创新经费投入,做强创新高地,全力推进上海“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等核心功能区建设,形成集聚效应;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变革治理方式,畅通“从0到1”的转化通道,不断提升我国科技创新的国际竞争力。
最后,引领产业升级,从“大而全”向“高精尖”转变。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比重约13%,成长空间和潜力巨大。“十五五”,要巩固现有优势,加速发展5G、新能源汽车、光伏、锂电池等产业,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提升全产业链竞争力。有条件的地区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开发典型应用场景,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重点聚焦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元宇宙、下一代互联网、6G、量子科技、原子级制造、深海空天开发等前沿领域,实施科研攻关,抢占先机,取得先发优势。始终坚持企业主体地位,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呵护企业成长,让创新创造活力充分涌流,实现产业“百花齐放”。
“十五五”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面对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中国城区唯有在空间布局、城市更新、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四个维度上系统发力、协同破浪,才能真正实现发展能级的跃升,持续担当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中流砥柱”,驶向更加繁荣、宜居、创新的未来之城。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李丰(武汉市武昌区“昌言家”网评团队、徐家棚街道办事处)
责编:丁玥【责任编辑:伍佳佳】
上一篇:价格崩了,中年男人的梦中进口豪车,已经跌到15.7万了
下一篇:没有了